新闻中心

制造业一站式项目申报专家To enterprise service consultant type grow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new model

高含金量!政策“组合拳”助推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2023-07-24

  进一步推进苏州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日前我局起草了《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具体意见可通过电子邮件实名发送至:szjscxc@163.com。

  联系电话:68616275

  本次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7月26日。

  附件: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创新集群

  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

  为贯彻落实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省工信厅《关于推进服务型制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工信服务〔2020〕657号),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苏创新集群办〔2022〕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苏州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进程,以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撑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支持企业结合区域资源和行业优势,自主实践并创新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新模式,探索发展新路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优势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环境。

  坚持融合创新。通过科技、制度等创新,激发企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活力和潜力。拓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创新服务方面的应用,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协同,以服务提升带动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坚持示范引领。针对价值链延伸和提升的关键环节,围绕企业、项目、平台,多层次开展试点示范和宣传推广。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着力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制定标准、培育人才,凝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多元合力,推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协同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得到深入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成为苏州贸易增长新引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累计打造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5家,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150家。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20家,省、市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80家。培育20家数字贸易重点企业,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的比例达9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8%左右。制造业服务化生态体系趋于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发展方向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

  鼓励制造企业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目标,聚焦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数据存储、现代物流等方向,加强对生产制造中间环节服务的投入,加大服务要素投入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中的比重。鼓励中小企业依托技术和知识创新,走专精特新专业化发展道路,增强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和消费导向型专业服务能力,充分参与制造业服务化分工合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制造业产出服务化

  鼓励制造企业以拓宽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为目标,围绕自身核心产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聚焦定制化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生产性金融租赁等方向,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从销售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从以走量为利润增长点转变为以服务为利润增长点。引导“灯塔工厂”等生态型主导企业主辅分离,设立专门部门或独立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输出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产业创新集群相关企业。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强市的领先优势,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为制造业迭代升级创造条件。

  三、重点领域

  围绕苏州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探索重点领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依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企业延伸拓展服务环节,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电子信息领域

  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提供集成电路设计EDA、后端物理设计、集成电路测试等领域服务。鼓励新型显示企业将显示器面板的技术优势与信息增值服务结合,转化为数字化产品,提供高附加值内容增值服务与智能服务。鼓励芯片企业深化设计协同创新,大力推动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成果本地产业化。建立下游产业众包设计、线下体验、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用户大数据资源库,拓宽用户参与设计和用户参与制造渠道。鼓励电子信息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重点突破新型网络互联、标识解析、智能传感、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及融合应用,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

  汽车及零部件领域

  鼓励汽车企业创新服务模式,以绿色出行为导向,由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升级。支持主机厂联动整车设计、维修保养、行驶服务、金融服务、回收利用等环节,提供一系列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零部件配套企业以生产制造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为主机厂提供系统集成和系统成套设备。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换电企业、车联网平台,构建绿色出行服务生态,提供集约化平台约车、汽车租赁、换电等服务。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发展换电和电池租赁服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支持汽车企业搭建后市场服务平台,提供平台集采、物流追踪、防伪溯源等服务。

  高端装备领域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由制造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支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线上远程运维服务,实现设备能耗监测、智能巡检、远程运维、故障预警、产品质量追溯等智慧服务。支持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企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特点,与供应商共同建立专业服务站。支持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平台,提供跨链信息集成和共享应用。

  生物医药领域

  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推进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融合,通过AI算力提升新药发现及研制进度,通过数字化模组集成促进医疗器械装备智能化。支持CX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合同研发组织(CR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MO/CDMO)等模式创新。鼓励发展医药全产业链电商营销服务平台、合同销售组织(CSO)等医药商业服务新模式,加大自动化专用仓储设备、运输设备、供应链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医药冷链等医药供应链重点配套环节协同发展。

  先进材料领域

  鼓励高端新材料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材料定制、质量追溯管理、废物处理、循环利用等产品增值服务,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用,由材料供应商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以研发和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重点,提高先进材料产业相关服务的技术能级。针对先进材料的原料检测、质量检验、工艺分析、应用认证等环节,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面普及材料产业领域的节能环保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服务。

  高端纺织服装领域

  鼓励企业通过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由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向个性化定制模式、C2M模式等“设计+营销”一体化模式转型。支持纺织皮革、鞋服箱包等企业搭建高能级服务平台,开展环保功能面料协同研发、工业设计、共享制造、绿色制造、供应链管理、废纺循环利用等服务。支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智能化产品,提供室内外多种项目和场景延伸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品牌文化营销和跨界传播,完善品牌体系,推动自主品牌的定制化、高端化、精品化、多样化发展。

  消费品领域

  注重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服务化升级。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支持消费品企业借助电商平台、线上直播平台、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智慧商店等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构建消费驱动型组织模式,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和精准交付。

  其他领域

  鼓励和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其他领域制造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发展信息增值服务,探索和实践智能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持续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四、工作任务

  (一)引导生态主导型企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服务环节,提供系统性、集成性或定制性的解决方案,或聚焦于某个领域的增值性服务,开发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创造制造业服务型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等生态主导型企业基于自身的制造、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等优势,持续深化服务化转型,同时引导企业与其配套企业深度协同,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赋能型、转化型、协同型或系统型服务。支持企业尽快从大量中间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转为面向C端和终端的产品服务商,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反应敏捷、机制灵活等优势,引导支持其业态模式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引导服务平台汇聚整合服务要素。以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制造平台、行业供应链管理平台、智库支撑平台等作为基础,围绕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能力提供在线发布、订单匹配、资源共享、生产管理、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等服务。支持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双跨平台、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平台,打造一批服务企业多、覆盖区域广的综合型、特色型平台,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协调、共同参与。培育发展省级、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类产业园区落地,围绕产业创新集群打造区域级平台,推广中央工厂、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众包众创等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三)引导服务供应商创新服务供给。以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金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精准化的服务能力。依据《苏州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指引》,分场景加大对智能制造服务商的培育。以企业生产为核心,推出覆盖设计、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产品和服务,加快复制推广,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四)培育创建服务型制造示范。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梯度培育机制,持续开展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及时发现、总结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各地做法经验和企业典型案例,并积极宣传和推广,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动态遴选一批具有较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逐步建立完善有效帮扶模式和长效培育机制,针对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综合运用融资服务、创新帮扶、专题培训等政策工具,主动对接、精准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增强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竞争优势。打造“两业”融合标杆典型,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融资租赁、系统集成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探索“群对群”(制造业群和服务业群)融合发展模式。超前谋划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创新示范布局,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全球维修中心等服务创新集群建设,提升创新集群服务产业集群的精准度,打造一批“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六)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促进服务外包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鼓励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贸易企业向“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外包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出口能力强、与制造业融合度高的数字服务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合作,应用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及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模式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外包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苏州本地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基地,提升产业、技术、人才、资本的全球配置能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七)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苏州科技城、苏州吴中区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区、苏州高铁新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运营管理机构力量,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跨越发展。以服务功能优化、竞争力提升、空间布局集聚为核心,强化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八)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生态协同。发挥龙头企业“牵一发动全身”的牵引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吸附和集聚能力,以服务化转型孕育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助力产业创新集群实现规模效应。鼓励大型企业以优势产业链为主脉,构筑起辐射全国及全球市场的服务网络,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积极承接设计、检测、管理、环保等服务业务,实现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九)探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国家相关统计分类标准,探索研究建立苏州市制造业服务化统计方法。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指数研究,分模式制定评价指标,开展制造业服务化指数评估。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分类制定制造业服务化评价体系、服务标准、服务指南等,鼓励、引导相关认证机构探索开展制造业服务化体系认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搭建苏州市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协同和联动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明确分工。各县级市(区)抓好制造业服务化相关工作的落实,引导重点企业广泛参与示范培育、遴选工作,并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对特定模式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协同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支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两项重点政策》。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鼓励各地出台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

  (三)强化人才支撑。面向我市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需求和应用,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开发相应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等院校与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等,培育造就大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龙头企业等资源,探索建立制造业服务化“机构库+专家库”。开展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完善制造业服务化相关人才职称评聘机制,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专技人才评价互通。

  (四)强化信息技术基础。加快“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推进新技术、算力和融合型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发展。引导制造企业稳步提升数据化、网络化技术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在工业互联网各领域开展各类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布局建设。




苏州西之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科技项目申报咨询、智能车间诊断、知识产权申请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简洁的获取相关政策消息。联系张经理:18015517296(微信同号)


本文地址:http://www.xzgxx.com/news/1410.html